中新网保定11月17日电 题:守护长城三代情:从义务坚守到文化传承
作者 王子怡 李玉素 吕子豪
刚刚参加完第三届“长城之约”全球推广活动暨世界文化遗产对话的河北省涞源县长城保护员李勇,接到搜寻山上迷路游客的求助电话后,马不停蹄地赶回了“长城乌字号保护站”。
1988年,李勇的父亲李凤鸣接下了长城保护员这一“烫手山芋”。李勇说,阻止人为破坏是很“得罪人”的事情,而且“费时费力不讨好”,年轻时的他并不理解父亲的选择。李凤鸣却说,“我不来谁来?”
2015年,李勇辞去外地工作,回到老家保定市涞源县烟煤洞乡唐子沟村,接替父亲,成为一名长城保护员。2017年,唐子沟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,李勇成为村里唯一的留守者。这次,李勇说,“我搬走了,谁来守长城?”
在长城保护协会和长城爱好者们的帮助下,李勇利用老家旧址翻建了“长城乌字号保护站”。据李勇讲述,保护站所处的位置位于他所巡护长城的中段,东北方与西南方各有七八公里的路程。
每次进行巡护,李勇都会分为两天完成。许多年来,他熟悉到“每块砖石都记在心里。”今年9月,李勇在巡护长城的路上摔倒,肋骨断了四根。李勇说,虽然路途熟悉,但巡查路段“下一场雨就变一个样”。
说到长城,李勇拿出一张老照片陷入了沉思。他介绍说,这张照片拍摄于1908年,照片中的“连体楼、雕花楼”全国罕见,但现在已经消失。多年来,李勇和长城爱好者们收集整理了许多资料,希望将来可以还原出这座“消失”的敌楼。
在“长城乌字号保护站”内,由两间房屋组成的长城资料陈列馆,陈列了李勇多年来收集的“宝贝”,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。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。李勇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“长城迷”,其中还有数位外国友人。
近年来,涞源段长城基本没有人为破坏现象。据了解,71座以“乌字”编号的空心敌台,其中64座保存完好,完好率接近90%。
现在的李勇致力于宣传长城文化。他曾走进大学校园,利用VR技术向学生讲解长城线路,重现长城敌楼风采。让年轻人更了解长城文化,这是李勇现在的“小梦想”。
当有游客来到“长城乌字号保护站”时,李勇6岁的女儿诺诺抢着来到游客们面前,做起了小讲解员。
李勇说,女儿想做第三代长城保护员,这份懵懂的向往让他既温暖又纠结。“女儿在长城脚下长大,希望她能扛起这份责任,但守长城又太苦,我不放心。”李勇道。(完)
相关报道
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
- 1北京细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 临床工作质量作为重要指标32048
- 2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展演让民众家门口享文化盛宴26909
- 3上海图书馆举办“有春天”展览 走进艺术家笔下“四季芳华”25933
- 4京城清明时节雨雪纷纷20465
- 5专家:部分UP主退出属正常现象 内容创业要“量力而行”19748
- 6“漠南盐池”蝶变“生态名片”:察汗淖尔湿地“颜值”飙升17287
- 7“食”文化伴随“侨”足迹 第六届《侨时代与人文中国》座谈会在京举行14523
- 8香港官员祝贺梁朝伟荣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13011
- 995岁抗战老战士与港澳台同胞代表等在抗战馆缅怀英烈12074
- 10首届“艾青诗歌奖”在浙江金华颁出 中国诗坛集体致敬艾青12045






